【腾讯云】9.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,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,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,10万人同时观看;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

1942年,蒋介石访问印度受到甘地接见,但后者却认为中国人应该放弃抵抗。

抗日战争时期,日本人为了满足其野心,妄图侵占整个中国,屠杀了我三千五百万名同胞,可谓是犯下了人类史上罕见的滔天血案。

而就是这么一个“凶犯”,被誉为“印度之父”的甘地,居然还叫我们原谅日本,并且还建议拿出两亿中国人给日本人杀就是了。

甘地为什么会这么说?他的“非暴力不合作”运动究竟是什么?

1942年,印度。

一身中山装的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下了飞机后,受到了英国管辖下的印度当局的接待,随后安排他们去参加宴会。

但是蒋介石却并不对这些人感冒,他此行专门千里迢迢的飞过来,可不是为了见英国人的,他想见的人只有一个,那就是甘地。

当时虽然甘地受到了英国政府的约束,个人自由都得不到保障。

但是凭着这么多年的积攒下的声望,谁都知道,在印度真正能号召人民的,根本不是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国王,而是那个瘦骨嶙峋的老头。

这也是蒋介石前来找他的目的:在日本人荼毒整个亚洲的大背景下,他希望印度能宣布对日本开战,并为在前线抗战的中国,提供军事援助。

虽然是晚清灭亡后,民国成立以来,第一次有中国领导者前往别国进行大国外交,但过程却非常不顺利,结果也不尽如人意。

首先,英国政府当时可不想蒋介石和甘地有什么接触,因为这样势必会再次助长甘地的威望和名声,将会进一步动摇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。

其次,蒋介石身为民国领导不去见英国驻印度的总督,反而一心想见甘地,这不是打英国人的脸吗?

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,英国一开始说什么也不愿意把甘地交出来,连首相丘吉尔都专门给蒋介石发电报,劝他放弃这个打算。

出乎意料的是,老蒋这次异常的坚决,而这种态度,也让英国最终无可奈何地答应了会安排二人的见面。

2月18日,蒋氏夫妇在印度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园里,与已经七十几岁的甘地见面。其后蒋介石为了让甘地能答应印度参战,一直不断地提及此事。

但是甘地并没有同意,他认为只能用非暴力来代替暴力,这样才是能实现人类团结的唯一方法。

蒋介石听后,不甘心的问道:“未来日本侵入印度的时候,先生也准备用这个方式来面对那些人吗?”

甘地斩钉截铁地表示,就是日本人打进来了,他也不会反抗。

其后他还劝老蒋,干脆放弃和日本人的战斗,你们中国不是有四亿人吗?分出一半,拿出两亿人给他们杀,他们绝对杀不完,然后再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地感化日本人。

这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发言,让坐在一旁的戴季陶差点以为是自己耳朵出问题了,不敢置信的盯着眼前这个老人,他想不出,到底是什么人,出于什么目的才能有这样的想法?

而甘地到底是有什么样的经历,才促使他能说出这种话呢?

1906年,三十七岁的甘地对外界宣布将终身禁欲,但要年轻少女与他共眠。

蒋介石访问完印度,带着失望的心情回去后,这个日记狂人是这么对此次印度之行进行总结的:甘地只知道印度,也只爱印度,却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。

能被誉为“圣雄”,甘地真的如蒋介石所认为的那样,并没有那么博爱吗?而关于甘地的种种传言,又是否为真?

1869年,甘地出生于一个印度高种姓家庭。但不同于其他作威作福的高种姓,甘地的祖祖辈辈都是非常虔诚的印度教徒,其家族几代人都以仁爱而被人熟知。

也正是由于家庭的影响,甘地打小就过着苦行的生活,不吃肉,也从不杀生。且与后来频繁去各地演甘地:“拿2亿中国人让日本杀”,印度国父的“非暴力”真管用?讲的他不同,甘地小时候非常腼腆,害羞。

不过,有家庭的身份做支撑,他在不大的年纪,便见识了许多英国人带来的新奇玩意儿,由此接触到了西方文明,并深深地被其吸引。

1888年,十九岁的甘地,决心冒着被家族开除种姓的风险,也要去英国,真正地感受一下工业国家的面貌。

初到伦敦,那遮天蔽日的建筑,和随处可见的汽车和轮船,深深地震撼了这个来自印度的年轻人,他不由得生出了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卑感,并彻底被西方思想征服。

与很多政治家一样,甘地在选择就读的专业时,毫不迟疑地进入了法学院,决心以后当一名人人尊敬的律师。

虽然后来的甘地,时常会做出一些惊掉人下巴的举动,但是谁也无法否认,年轻时候的他确实是个心地善良的人。

在取得英国的法学学位,并成功拿到律师资格证后,甘地在英国待了一阵后,还是觉得故国才是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。

1891年,在孟买的地方法院,甘地第一次帮人打官司时,居然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来,只得羞愧地退了出去。

不过开头困难,后面容易,甘地后来把律师这份工作干得很好。如果没有什么变故的话,可能他一辈子就会这样平静地度过了,而印度的独立也将势必会往后推迟个几十年。

直到后来,甘地接了个债务纠纷的案子,第一次去到了世界的另一头——南非。在那里,甘地被白人统治者和遭受压迫的黑人平民之间的矛盾,和种族对立的现实所震撼。

一向是虔诚教徒的他,开始为了争取平等,而四处奔走,参加南非各地的民权活动。

在别国的二十多年里,甘地将基督教,伊斯兰教和印度教,以及各位思想家和文学大家的观点与主张结合,从而衍生出了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。

不过据甘地的自述,那时候虽然他在为平权而努力,但心里还是认同英国人对印度的统治,并不对此反感。

那么,甘地后来是如何转变了自己的思想,成为印度人反抗英国统治的代表呢?

1948年,正在新德里演讲的甘地,被一名印度教教徒连开三枪不治而亡。

在英国读了四年大学,接受了新式教育和最前沿的思想改造后,在印度还没待几年,他又跑南非去为穷人发声,并且一住就是二十几年。

按理说,这也是个平权的斗士,是个为人敬仰的先锋,可甘地为什么后来会说出“拿两亿中国人给日本人杀”这种话的呢?

1915年,甘地带着通过二十几年平权运动积攒的声望,回到了印度。

二十多年的时间,他从一个年轻小伙,变为了一个中年大叔,头上的头发也所剩无几,且他的思想,他的三观也一并都被改变了。

才回国的那几个月,他受到了许多印度人的欢迎,还加入了印度国大党,开始参与国内的政事处理。

本来,他对英国人的态度还算是温和的,所提出的一些建议也都尽量避免激化英国人和印度的矛盾。

但是不久后发生的阿姆利泽惨案,英国士兵在英国官员的指使下,对着数千名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,造成三百多人死亡。

这让甘地彻底对英国人失望了,他明白,印度人要想获得平等,就只有斗争,绝不能屈服于英国人的统治。

可与其他带领受压迫民族走向独立的领袖不同,甘地不赞同暴力对抗暴力的做法,他要以自身绝食的非暴力活动,来作反抗。

此后数十年,甘地都是凭此博得了印度民众的爱戴,同时又使得英国人不得不低头。

而他这个方法究其原因,之所以能成功,还是得归功于世界大战期间,人类的道德觉醒,和对于和平的追求。

当时英国是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主力,本是应该被其他国家敬仰的,但是明眼人都知道,你英国不就是个最大的使用暴力手段殖民别国的帝国主义国家吗?

现在有德国人和日本人在,舆论的矛头才没对准你英国,等战争结束,将会无可避免地谈到这个话题上来的。

再加上甘地名声在外,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,英国也不好直接对其动手。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英国人就只有一步步地让步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时的甘地虽然在国籍上享有很高的声誉,但是他有一点却让人搞不太懂。

1906年时,甘地认为欲望就是一切暴力的源头,所以他决定先从自身开始,他先是找到13岁时就娶进门的妻子,对她表示自己要从此禁欲,我们以后就不要同床睡觉了。

甘地的妻子是个文盲,一向对甘地言听计从,他说什么也就是什么了。可是,甘地接下来却专门从追随他的人里,选了几个年轻貌美的女孩,要她们和他同浴同眠,还得随时服侍他。

对此,甘地的解释是,他要借这些女孩来磨砺自己的意志。

1947年,印度宣布独立,五个月后,甘地在新德里进行一场反对种族歧视的演讲时,被一名视他为“印度教叛徒”的人在极近距离下,连开三枪。

临死时,看着身边为他的遭遇而愤怒的人群,他轻声道: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。

有的人,他自己说的,自己却做不到。但甘地这点还是让人佩服的,他是真的在践行自己的准则。

可以想象,若是日本真的入侵印度,他绝对会让想抵抗的印度人放下武器,任人宰割。

2019年,甘地的陵墓被人破坏,其骨灰也被挖出,至今不知所踪。他生前的照片上被人写上“叛徒”两字。

参考资料:

《甘地传》.甘地.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

《外媒:印度国父甘地骨灰被盗 照片上被写"叛徒”》.海外网

《猛虎组织就暗杀甘地道歉:这是巨大的历史悲剧 》.CCTV

《印度纪念圣雄甘地遇刺59周年》.新华网

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
Top